朱熹、蔡元定、罗愿称“先天图”(太极图)得自“蜀之隐者”、“青城山隐者”,所谓“靑城山隐者”或“蜀之隐者”实际是指道教钟吕丹道派与陈抟内丹派的道士,包括受该派影响的蜀地易学家如谍定、蔑叟、薛翁之流。其间,对于“先天图”(太极图)的渊源与传授系统,.南宋初的汉上朱震有一段叙述: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困”、“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后来的朱熹也是这样认为,张行成也是这样认为,他在《元包数总义序》中明确说:
伏義始作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是名“先天”,陈希夷所传“先天图”是也。其数有二,圆图者,
.天也,自一阴一阳,各六变为三十二阴、三十二阳者,运.行数也。方图者,地也,八卦纵横上下,一卦为主,各变七卦者,生物数也。,
而在《翼玄》中他解说阴阳相含的“先天图”也说:.
先天卦,六爻自^而上,乾坤自一阴一阳至六变,得阴、阳三十二…是故易之圓图,自一阴一阳以至三十二,
则由外而至内……
如果把朱震的话同上面张行成在《元包数总义序》与在《翼玄》中说的两段话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到张行成说的陈抟所传的“先天图”,就是指《翼玄》中的这种阴阳相含的“先天图”(不是指先天八卦次序、方位图或先天六十四卦次序、方位图),因为它是按先天六十四卦次序与方位画出来的图像,所以称“先天图”,从这张图最初是道教用来描述内丹修炼的原始功能来说,称“太极图”并不准确。张行成的这张阴阳相含的“先天图”,是对朱藤所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中的“先天图”的最好说明。值得注意的是,比张行成更早,有一个著名的易学家郑东卿(少枚)写了一本《先天图注》,其中提到一种“古先天图”,他注的就是这张“古先天图”。他在《先天图注序》中说:
东卿自学《易》以来,读易家文字玄有余家,所可取者,“古先天困”,杨雄《太玄经》,关于明《洞极经》,魏伯阳《参同契》,邵尧夫《皇极经世书》而已。惜乎雄之《太玄》、子明之《洞极》,仿《易》为书,泥于文字,
后世忽之,以为屋上架屋,头上安头也。伯阳之《参同》,意在锻炼而入于术,于圣人之道又为异端也。尧夫毅然接去文字小术而著书,天下又不頋之,但以为律历之用,难矣哉!四家之学,皆把于“先天图“先天困”,其易之源乎?复无文字解注,而世亦以为无用之物也。今予作“方圆相生图”,为“先天图”注脚,比之四家者为最简易……
郑东卿是北宋末、南宋初人,与朱震同时。他这本《先天图注》罕见流传,甚至连宋人书目都不见载录。这张“古先天图”,没有任何文字解说,被当世人视为“无用之物”,意思是说已无人知道这张图,这无疑应该就是陈抟传下来的阴阳相含的“先天图”,这从郑东卿作“方圆相生图”来注说它就可以得到证明:所谓“方圆相生图”,应就是像载在朱熹《周易本义》中的外圆内方的“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而张行成《翼玄》中的“先天图”恰正是用外面一圈先天六十四卦方位解说的图,他在《元包数总义》中也是用“方圆相生图”来解说这张“先天图”的。(见前引语〉郑东卿自号“合沙渔父”,看来也是同陈抟一样的隐逸之士,据他说自己为作易说,“医卜算历之书,黄老丹灶之说,经传子史,凡与《易》相涉者,皆博观之,不泥于文字,而一采其意旨。”陈抟失传的“古先天图”就是这样被他挖掘出来的,只不过郑东卿自己还不知道它是陈抟所传的图,但細知道邵雍之易源出于它。因为从陈抟一直传到邵雍的“先天图”,在邵雍一死以后就已失传,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原本很快亡佚,书中原载何图也不可知,连司马光弟子、向程颐问过学的嵩山晁说之已在四处寻访邵雍原书,只.得到象数二图(见下)。今本《皇极经世书》中所附各图,有的是邵伯温增补的,有的是蔡元定增补的,有的还是明淸以来各家注释解说者增补的。郑东卿发现的“古先天图”,很可能就原在《皇极经世书》中。蜀人张行成也是在青城山寻访到“先天图”(阴阳鱼图),并于“蜀中估籍吏人之家”得到据他说是邵雍的“十四图”,他在《进易书状》中说:“臣自成都府路钤辖司干办公事丐祠而归,杜门十年,著成……《皇极经世索隐》二卷,《观物外篇衍义》九卷,以明邵雍之易;《通变》四十卷,取自陈抟至邵雍所传先天卦数等十四图,敷演解释;以通诸易之变。他有自己的依据,深信这张阴阳相含的“先天图”就是陈抟至邵雍所传,并非听了朱震的说法。
人们往往怀疑朱震说的传授系统,其实比朱震更早,嵩山晁说之就已更详细地叙述了“先天图”的传授渊流,他在《主氏双松堂记》中说:
有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困南,以《易》授终南种征君放明進,明逸授汶阳穆参军修伯长,而武功苏舜钦子
美亦尝从伯长学。伯长授青州李之才挺之,挺之授河南邵康节先生雍尧夫。惟康节先生天資既丰越不群,而夜不施枕,惟《易》之学者三十年,其兼三才而错总变通之妙,始大著明矣。……有庐江范谔昌者,亦尝受《易》于种征君,谔昌授彭城刘牧,而犛铒先生黄晞及陈纯臣之徒,皆由范氏知名者也。其于康节之易源委初同,
4而浅深不伦矣。华山旧有希夷先生祠堂,而种征君实关辅之望,后之好事者并以给征君之像;山中有隐者又知传《易》之所自,而并庫节先生之像绘焉,榜之曰“传易堂”……大观元年丁亥十有一月甲戌篙山晁说之记。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tj/tjxs/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