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占卜从形象思维到意象思维
《易》之卦象的最初创造者,是否是为周易占卜、占筮才制定一系列的象征符号呢?恐怕未必。 亚里士多德说,艺术产生于人对客观事物的模仿活动之中,而这种模仿,首先是“有一 些人(或凭艺术,或凭经验)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枋许多事物。”这种模仿, 就是人类形象思维的发生。人类早期的思维方式,就像儿童的思维方式一样,东方人与 西方人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古老的《易经》符号,我们首先要把它们当作形象思维简单 模仿阶段的尝试之作来看,《系辞》不是说,包牺氏观物取象的最初目的是“以通神明 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吗?不是又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 吗?这正表明那位“包牺氏”、那位“圣人”,也可说是我们所有的先人,都有了摹拟客 观事物形象的欲望。最简单而原始的模仿是_和__,是苍茫一色的天,水陆分开的地,或是男女两性的性器官。这样的模仿是很稚拙的,但这个模仿在人们五官所感的领域, 已具有纲领性、总其成的意义。又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这种模仿作品的产生,是人们 “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比方说,‘这就是那个事物,”。将 天下之赜拟诸形容,是为自己知,也为了告知他人。我们的先人重在求知,并且更重在 告知他人,《系辞》说“坪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彖传》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 服矣”,就道出了这个目命。他们还进一步从对客观事物的模仿活动中,开舍十物质性 的创造,这就是“法象制器”。包牺氏就根据自己所模拟的“离”之象,“作绳而 结罔罟,以佃以渔”,而后神农氏、黄帝都根据对大自然的模拟之象,创制出更多的器 物为人们所用。由此看来,《易》之象最初的作用,好像主要不在于占筮,而在于审美 (得到快感)、求知和实用,此其时,形象思维的作用是比较直接的,模仿的形象也是比 较单纯的。
周易占卜中从阴、阳两爻到八经卦的产生及其意义的确定,是我们先人的形象思维从简单到复 杂的一次飞跃,并且有了主观意念的加入,即这两个符号不但像天地男女,还成了天地 间阴气与阳气的代指。“但二画之体,虽象阴阳之气,未成万物之象,未得成卦。必以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一)三画是对宇 宙空间的立体模拟:天、地、人共成一体,这就开始以简单的形象表现复杂的事物了。 每三画成一卦,将两爻最大限度的运用,也只能画出八卦,于是制卦者便将天、地、 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界的基元事物,按其三爻排列与实物恍惚相似,进行 对位拟象。当这八个基元事物的形象符号确定之后,我们可敬的先人又不满足于对大自 然外部形象的直观模拟了(虽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形变位),他们又致力于对大自然的 内部奥秘及其表现出来的神秘的力量进行推测、猜想;他们为自然现象的瞬息变化、人 事情状的兴衰代谢,寻求“原始反终”之因;他们为此一自然人事现象与彼一自然人事 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作“彰往而察来”的想象;又进而对这一切现象进行质 的把握——“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于是,他们有了将两个形象符号进行迭加的新尝 试,有了对所有旧的和新的(因迭加而得)形象符号作出确切的意义界定之思考。为了 使原有的八个形象符号所蕴含的阴阳刚柔观念具有更高更普遍的意义,在新的迭加组合 中具有超越具象的功能,于是不再以物象为卦名,更之为“乾”、“坤”、“震”、“巽”、 “坎”、“离”、“艮”、“兑”,八个卦名又各有其新的观念意义:“乾,健也;坤,顺也; 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悦)也。”(《说卦 传》)这样一来,前人所“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的东西,此次被后来者投人思想的熔 炉中进行了再加工。可说这是一次深加工、再创造,在此过程中,由于是在人的头脑中 完成的,就自然而然地渗入、溶进了不少人的主观意识,原来的形象符号,完全转变为 人们意识、观念的符号了,这就决定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符号象征——六十四别卦,将 有更特殊的性质,更奇妙的作用。
我们聪颖的先人,其思想意识的发展真是太快了,当西方人还处在模仿人的形象而 造神的时代,他们就在自己的意识领域内,通过六十四个新的象征符号,创造了一个恢宏的宇宙模式,囊括了天地万象又超脱了一切具象。六十四别卦的创造,先人们的思维 方式发生了第二次也是质的飞跃:受制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思维,一跃而为“应物而不累 于物”(王弼语)、超越客观世界的意象思维。此时,意象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 三个方面:
第一,周易占卜与卦名观念化。八经卦之名,除“震”与“雷”有声响效果对应外,其余皆 “以义示人”,而其内在之义的界定,更是都从表层之象进入深层体悟:“健”,是对天体 “运行不息,应化无穷”的高度概括性的表述;“顺”,是对大地“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理性认知的演绎;“动”,雷声震撼大地使万物由静之动;“人”,风因无形地运行而至无 隙不可人;“陷”,水因奔腾泛滥险象丛生使人感到陷入的可怖;“丽”,火因附着于被燃 烧之物而光彩明丽;“止”,山之庄严巍峨难以逾越让人“仰止“悦”,泽滋润万物欣 欣生长让人们有无限的喜悦。从卦名到卦义的揭示,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人的主观感受 和认知在支配着这一切。六十四别卦当然更甚于此,以物象为卦名的仅有极少之卦(如《井》、《鼎》),虽取物象乃以人事为卦名的也不是很多(如《履》、《蛊》、《家人》、《归 妹》等),而绝大多数卦名都是“以象之所用”即观念功能而定名,有的是吉凶祸福的 观念(如《泰》、《否》、《损》、《益》等),有的是道德伦理观念(如《比》、《谦》、 《恒》、《中孚》等),还有政治(如《临》、《夬》)、经济(如《大畜》、《小畜》)、军事 (如《师》)、法律(如《讼》、《噬嗑》)等方面一些观念。从物象向观念的升华,充分表 现了名卦者高度的概括、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意识到“物有万象,人有万象,若执一 事,不可包万物之象;若限局一象,不可总万有之事”(孔颖达语)。这里有一个形象— 观念—意象的思维发展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包容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现代研究《周 易》的学者髙亨、李镜池先生都认为,卦名为后人所拟,高先生说:“古人著书,率不 名篇,篇名大都为后人所追加,如《诗》、《书》皆是也。《周易》之卦名,犹《书》 《诗》之篇名,疑筮辞在先,卦名在后,其初仅有六十四卦形以为别,而无六十四卦名 以为称。依筮辞而题卦名。”李镜池先生认为“此论极是”,但以为《乾》、《坤》二卦卦 名“本来就有,因为乾、坤代表天地,这观念一定很早”,至于乾“有父、君、金、玉 等义,是为后来假借,而健、阛、寒等,又为后来引申。”我以为,正是这种“假借” 和“引申”,是我们先人思维方式转换的明显标志。
第二,周易占卜与卦形复合化。从两爻到八经卦的出现,人的主观意念就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六十四种新卦形的出现,已是意象思维的典型表现。现在,让我们任取两卦,观察 —下意象思维由简至繁的生成过程:
这是一个“三部曲”。